Logo

ASMR热潮退去:为何曾经的“颅内高潮”陷入低迷?

作者:卫敏龙 发布于2025年05月18日10时48分01秒

asmr低迷

曾几何时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以“颅内高潮”的标签风靡全球,YouTube上数百万的助眠视频、明星主播的“耳语直播”掀起一阵感官疗愈的浪潮。然而,近年来ASMR的热度明显下滑,搜索量减少、头部创作者转型、观众审美疲劳等现象频现。这一低迷背后,究竟是短暂降温,还是注定成为过气网红?ASMR热潮退去:为何曾经的“颅内高潮”陷入低迷?

1.内容同质化:当“耳语”变成流水线 ASMR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个性化的感官刺激,但大量创作者涌入后,内容逐渐陷入“敲击、摩擦、耳语”的套路化循环。观众对重复的触发音产生免疫,而真正具有创意或专业性的作品却被淹没在算法洪流中。asmr低迷

2.商业化反噬:从疗愈到营销工具 品牌方迅速将ASMR包装成营销噱头——快餐广告的咀嚼声、化妆品的挤压声,过度商业化让原本纯粹的放松体验变得功利化,用户开始质疑其真实性。ASMR热潮退去:为何曾经的“颅内高潮”陷入低迷?-asmr低迷

3.科学争议:疗效还是placebo? 尽管ASMR被冠以“减压助眠”的功效,但学术界对其作用机制仍无定论。部分研究指出,仅有部分人群能产生反应,而长期依赖ASMR甚至可能降低自然入睡能力,这让原本的信徒逐渐流失。

4.替代品的崛起:白噪音与冥想App的冲击 更简洁的白噪音、专业冥想应用(如Headspace)的普及,提供了更高效的放松方案。相比之下,ASMR对场景和设备的依赖显得不够“友好”。

未来:小众化或是出路? ASMR或许不会完全消失,但可能回归小众圈层。少数深耕音效设计、心理疗愈的创作者仍在探索ASMR与艺术、医疗的结合,比如针对焦虑症患者的定制内容。当热潮褪去,留下的或许才是真正需要它的人。

结语: ASMR的低迷印证了互联网文化的速朽性。当一种现象被过度消费后,用户终会转向下一场“感官狂欢”。但其对现代人精神需求的洞察,仍值得深思——我们追逐的,究竟是声音本身,还是被时代裹挟的片刻安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