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《寻声溯源:国内最早一批ASMR创作者与他们的“颅内高潮”时代》

作者:赵超霞 发布于2025年04月17日19时36分01秒

国内最早的一批asmr

在2013年前后,一种名为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的感官体验悄然进入国内互联网。彼时,YouTube上早已涌现大量以耳语、轻敲、摩擦等声音触发观众放松反应的视频,而中文互联网的ASMR萌芽则始于一小批嗅觉敏锐的创作者。他们多数是音频爱好者或兼职UP主,借助简陋的麦克风,在B站、贴吧等平台上传手工录制的声音实验——翻书页的沙沙声、化妆刷轻扫的摩擦声、模拟理发店的剪刀开合声……这些视频最初被贴上“催眠”“助眠”的标签,观众在评论区用“头皮发麻”“像有人挠我脑子”形容这种陌生却愉悦的体验。《寻声溯源:国内最早一批ASMR创作者与他们的“颅内高潮”时代》-国内最早的一批asmr

“用声音画画”的拓荒者 早期创作者如“MTkoala”“Richard_Price”等,大多从模仿国外ASMRtist起步。由于缺乏专业设备,他们用手机包裹海绵降噪,甚至将3Dio麦克风(当时国内几乎无人知晓的ASMR专用设备)DIY成“人头录音装置”。内容也极具本土特色:有人用瓷勺轻敲青花碗模拟“江南雨声”,或用毛笔誊写《心经》搭配耳语朗读。这些粗糙却真诚的作品吸引了第一批“信徒”,他们聚集在QQ群分享“触发音”清单,像发现新大陆般讨论“为什么听人搓塑料袋会想哭”。《寻声溯源:国内最早一批ASMR创作者与他们的“颅内高潮”时代》

从亚文化到争议漩涡 2016年后,ASMR因直播平台涌入的“软色情”表演遭遇污名化,早期纯粹的声音探索逐渐被边缘化。但回溯这段历史,正是这批拓荒者用“声音实验”证明了:无需视觉刺激,人类神经元依然会对细微的声响产生诗意共鸣。如今,当助眠APP将ASMR包装成标准化商品时,那些带着电流杂音的早期作品,反而成了数字人类学意义上的珍贵样本——记录着互联网如何用声音,短暂地缝合了一代人的焦虑与孤独。国内最早的一批asm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