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ASMR泛滥成灾:一场感官盛宴还是精神负担?
ASMR太多
不知从何时起,我们的耳机里开始被各种细微的声响占据——轻柔的耳语、翻书的沙沙声、敲击物体的脆响,甚至是模拟掏耳朵的窸窣声。这就是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,一种旨在通过特定声音和视觉刺激,为听众带来放松和愉悦“颅内高潮”的体验。它曾是小众爱好者寻求慰藉的隐秘花园,如今却如潮水般涌向主流平台,几乎无处不在。
起初,ASMR以其独特的治愈力吸引了大量拥趸。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现代社会,它仿佛一剂精神解药,为无数失眠、焦虑的灵魂提供了片刻的安宁。创作者们用心设计场景,细腻捕捉声音,试图为听众构建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庇护所。
然而,当流量与算法开始青睐这种“治愈经济”,ASMR的内容生态悄然变质。曾经的精耕细作,逐渐被批量化生产所取代。视频数量呈爆炸式增长,但质量却良莠不齐。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同质化严重的内容:千篇一律的耳语、刻意延长的咀嚼声、为博眼球而越发怪异的“触发音”(如夸张的口水声、令人不适的摩擦声)。标题党横行,“保证睡着”、“瞬间放松”的承诺背后,可能是粗糙的录音和空洞的内容。
这场感官盛宴,正在演变成一场感官过载。
对于许多最初被ASMR吸引的用户而言,寻找真正有效的放松视频变得像大海捞针。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,在大量平庸甚至令人烦躁的内容中筛选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内容打着ASMR的擦边球,游走在软色情的边缘,通过性暗示吸引点击,让这一原本专注于感官体验的形式蒙上了阴影。
ASMR的本质是提供一种个人化的、舒适的感官体验。但当它变得“太多”、太嘈杂、太功利,其核心的治愈价值便被稀释了。我们从一个寻求宁静的倾听者,变成了在信息洪流中疲惫不堪的筛选者。当放松本身都需要付出努力时,ASMR所带来的,或许不再是解脱,而是一种新的精神负担。
也许,是时候为我们过度刺激的感官按下暂停键了。真正的宁静,或许不在于追逐更多、更强烈的刺激,而在于学会在喧嚣的数字世界中,为自己保留一片选择性的寂静。毕竟,当万籁俱寂本身成为一种奢求时,我们失去的,正是ASMR最初想带给我们的那份最纯粹的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