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“恶意ASMR:当‘放松工具’沦为心理操控的武器”

作者:韩艳秀兰 发布于2025年05月17日02时48分01秒

恶意asmr

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因其舒缓压力、助眠放松的特性风靡网络,成为许多人日常解压的“声音良药”。然而,一种被称为“恶意ASMR”的扭曲变体正在悄然滋生——它表面上伪装成普通助眠内容,实则通过隐蔽的听觉陷阱对听众施加心理干扰甚至精神伤害。“恶意ASMR:当‘放松工具’沦为心理操控的武器”

恶意ASMR的制作者往往利用ASMR的信任机制,在视频中混入令人不适的元素:突然的尖叫、低频噪音、反向暗示的耳语(如“你无法醒来”),甚至结合视觉闪屏(flash)诱发焦虑。部分案例中,这类内容被刻意植入“subliminalmessage”(潜意识信息),通过重复的负面词汇或扭曲声波影响听众情绪。更极端者,则通过模拟“煤气灯效应”(Gaslighting)的耳语,逐步瓦解听众的自我认知。“恶意ASMR:当‘放松工具’沦为心理操控的武器”-恶意asmr

心理学研究指出,ASMR的生效依赖于受众对声音的“被动接受”状态,而恶意ASMR正是利用这种不设防的心理,将放松场景异化为精神入侵的通道。2021年,一项针对“恐怖ASMR”的调查显示,17%的受访者在接触此类内容后出现短期睡眠障碍或莫名恐惧感,而算法推荐机制进一步放大了其隐蔽传播的风险。恶意asmr

目前,平台对恶意ASMR的监管仍显滞后。尽管YouTube等网站已禁止“暴力或心理胁迫ASMR”,但许多视频通过打擦边球(如“恐怖角色扮演”)绕过审查。专家呼吁,用户需提高警惕,避免在睡前使用陌生ASMR频道;同时,应推动行业建立“无害声频”认证标准,防止技术善意被滥用为隐形暴力。

当声音从治愈变为伤害的工具,或许我们该反思:在追逐流量的数字荒野中,如何守护人类最后一片无污染的听觉绿洲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