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“元首ASMR”:当历史符号被娱乐化,我们该警惕什么?》
元首asmr
近年来,一种名为“元首ASMR”的短视频内容在部分网络平台悄然流行。创作者通过剪辑二战题材电影《帝国的毁灭》中希特勒咆哮的片段,搭配轻柔的敲击声、耳语等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元素,将原本充满暴力的历史场景转化为“解压”素材。这种看似荒诞的二次创作,引发了关于历史娱乐化边界的争议。
支持者认为,这类视频仅是“玩梗”,通过解构严肃历史达到黑色幽默的效果;但批评者指出,将纳粹符号与轻松消遣绑定,可能模糊公众对历史罪恶的认知,甚至成为极端思想的温床。德国反仇恨组织曾警告,此类内容可能违反该国法律——任何美化纳粹的行为均属刑事犯罪。
历史学者李明(化名)指出:“当暴君的形象被剥离历史语境,简化为‘表情包’或‘助眠工具’,集体记忆的严肃性便被消解了。”心理学家则担忧,长期接触此类内容可能导致年轻一代对历史苦难的共情能力下降。
在流量至上的算法时代,如何平衡创作自由与历史责任?平台监管与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或许同样重要——毕竟,有些伤痕,从来不该被“温柔”地遗忘。